网站导航

电话
短信
地图
News

新闻资讯

分类
潘常leyu·乐鱼综合欢:传承开展仫佬族衣饰文明的践行者时间:2024-10-19 18:24:52

  在前几期的推文中,我们粗略地介绍仫佬族女性的服饰。本期,我们为大家继续详细地介绍仫佬族画家潘常欢先生优化提升设计仫佬族服饰的特征、设计理念、设计渊源以及设计历程。

  凤凰,作为仫佬族服饰标志,有着很深的渊源。凤凰山、凤凰村、凤凰坳、凤凰寨等地名在仫佬山乡比比皆是。仫佬族传统刺绣“丹凤朝阳”至今在背带等物品上仍随处可见。在仫佬族文化名人的笔下,早有对凤凰及凤凰山的生动描写,如:包玉堂诗集《凤凰山下百花开》(1959年),龙殿宝和常剑钧合著《凤凰的故乡——仫佬族散记》(1986年)。更值得一提的是,已成为罗城文化名片的综合文学刊物,亦以《丹凤》命名。由此可见,凤凰与仫佬人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服饰标志以仫佬族的“仫”字以及腾飞的“飞”字为元素,并巧妙地将两个字融为一体,形成一只既有视觉冲击力,又更具现代感的“仫佬凤凰”图案,意为:仫佬凤凰,展翅高飞。象征着仫佬民族凤凰涅槃、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和仫佬族人民放飞梦想、拥抱未来、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以现藏于罗城仫佬族博物馆的传统服装(清代)妇女上衣样式为基础,参考已在全国产生广泛影响的美术作品中(如:本人创作的工笔画有的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有的被中国美术馆、国家民族文化宫等艺术机构收藏,有的被收编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以及发表于国家级报刊)的仫佬族服装元素,吸纳历年民间新制的部份仫佬族服装亮点leyu·乐鱼综合,加以整合优化提升。首先确立仫佬族女装标准样式,并以女装为核心,传统仫佬族妇女服饰胸前图案,从衣领至右腋下一道块面、两道线条平行曲形装饰美观而别致,深深地打上了仫佬族独特服饰样式的烙印,其寓意未见有文字记载,至今仍是一个谜。

  仫佬族一直以来崇尚自然美,所居住的村屯屋后有青山环抱,屋前有小河绕村而过,依山傍水,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天地人和相依永相随。

  由此可见,传统仫佬族妇女服饰胸前图案所呈现的山水相依,正是仫佬族人民对美好家园的深情眷恋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我将新时代仫佬族女性上衣核心图案位置若隐若现地绣满了“石榴花”,极大地丰富其内涵,并命名为——“天地人和”。然后设计与之风格统一的男装样式(传统仫佬族男装基本为汉服唐装,没有明显特征)。只有如此,仫佬族服饰才能形成独特的风格以及完整的体系。

  仫佬族传统服装风格朴素无华,几乎没有华丽的图案。然而,与传统服装匹配并一直传承至今的围裙“轮回”纹饰、幼儿背带芯刺绣“蝴蝶”“石榴”“凤凰”等织物图案却异彩纷呈、靓丽多姿。这为仫佬族服装图案的拓展提供了珍贵的元素,极大丰富了新时代仫佬族服饰体系的内涵。

  (一)仫佬族服饰图案——“石榴多福”。将传统背带芯中心的石榴与蝴蝶(福)元素拓展到仫佬族新的服饰图案中,上下再配以“五彩云”装饰线。“石榴多福”象征着各民族团结友爱、共同繁荣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仫佬族服饰文化的新内涵。

  (二)仫佬族服饰图案——“双鱼轮回”。仫佬族传统围裙带上织有“回”“田”菱形图案leyu·乐鱼全站,也有抽象的“双鱼”以及“水波”等图案内容十分丰富,但作为服饰装饰图案显得有些零散。因此,将其重新整合优化为一体,设计为“双鱼轮回”纹饰,使图案周而复始、具有延绵不断、生生不息的意义,体现出仫佬族强大的生命力,象征着仫佬族“连年有余”的富足美好生活。

  仫佬族传统服饰色彩以单一的蓝靛(蓝、黑)为主,素雅安静有余而热烈活泼不足,需要与时俱进加以改良。新设计的仫佬族服饰主体颜色仍以传统蓝靛色为基础,女装为“湛青色”系列,男装为“深蓝色”系列。从传统服饰的“背带”“绣花鞋”中汲取喜庆的色彩元素作为装饰辅色,使仫佬族服饰更加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个性语言符号,更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

  仫佬族服饰,包括男女帽、男腰带、女围裙等,均为仫佬族服饰配套不可或缺的元素。而现存的仫佬族传统服饰除围裙外,男女帽均无明显特征,因此,只能在传统的小孩“凉帽”、老人“绣花帽”以及具有影响的美术作品中优化完善。

  (三)仫佬族女围裙——“五福吉祥”。新设计的围裙保留了传统围裙的基本祥式,将传统背带芯刺绣“石榴、蝴蝶”元素移植其中,组成“五福(蝴)吉祥”图。于佳节佩戴,增添喜庆气氛。

  (四)仫佬族男腰带——“腰缠万贯”。很久以前仫佬族男的老年人系裤子,都是用一根布绳系在古币铜钱上。新设计的腰带以铜钱为元素,与“石榴”图案结合,蕴含着“腰缠万贯”之意,是仫佬族子孙后代幸福美满生活的象征。

  1984年,我还是中央民族学院大三学生,为了庆祝仫佬族自治县成立,创作的作——工笔画《春到仫佬乡》,没想到此作入选了“新中国成立35周年北京市美展”。

  1985年大学毕业后,我利用在《广西日报》工作之便,常回家乡采风,收集了本民族包括服饰在内的大量素材。根据这些素材创作的仫佬族系列美术作品多次入选全国美展并获奖,有的被国家级艺术机构收藏,有的被录入编《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1992年还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画展”,此画展得到了全国美术界的广泛认可。画展之所以能获得广泛赞许,在于作品生动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生活并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国画《歌催月圆》(1984年作),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第一次来信》(1987年作)入选“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广西美展”银奖,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

  《秋韵》(1987年作)获“广西民族书画大展”银奖,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牡丹杯·美术大展”。

  2014年是仫佬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县政府请我为家乡文化旅游拍摄宣传代言,我欣然从命。但到正式拍摄时,摄制组竟然找不到真正有仫佬族元素的民族服装,我只好穿了一件白色的唐装完成拍摄任务。作为一位仫佬族艺术工作者,在自己的家乡竟找不到一件具有本民族元素、彰显本民族文化内涵的服装,这种尴尬深深地剌痛了我。

  从那时起,“仫佬族服饰”的概念时常记挂于心。我每每回到家乡,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要整合设计真正具有仫佬族特征的服饰、为丰富和弘扬仫佬族民族文化出一份力的想法便愈加强烈。

  2018年之夏,我在准备作品参加“山乡·翰墨情韵——仫佬山乡书画晋邕展”,翻阅旧作时,发现一幅1990年创作的《锦绣八桂系列·仫佬族织锦》工笔画,画作仫佬族少女的背景是仫佬族背带芯刺绣图案,图案中的“石榴”“蝴蝶”以及“凤凰”等图案是那么美,那么鲜活。于是我进一步考证,发现这些图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仫佬族民间故事。背带芯上的主体图案是一只蝴蝶展开双翅为石榴遮风挡雨,周边开满了石榴花,上方是丹凤朝阳振翅腾飞。传说母亲在女儿出嫁时,将背带作为护身符送给女儿,祝愿女儿像石榴花一样美丽,像石榴一样多子多福、笑口常开。祝愿子孙后代在母亲的呵护下,像蝴蝶一样幸福快乐,像凤凰一样振翅高飞!尤其是处于背带中心位置的石榴,一直是我们身边寻常物,却不被我们发现,正如艺术大师罗丹所说:“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锦绣八桂系列 仫佬族织锦》(1990年作),获“全国藏书票艺术大展”银奖。(背景为背带芯图案)

  兴奋之余,我又陷入沉思。是照搬原始图案?还是注入现代元素加以创新?我的答案是,多走多看多研究。为了使图案在服饰中完美地体现本民族个性而不与其他民族类似,我近走云贵湘、远赴大西北对多个民族服饰进深入考察。考察中发现,南方少数民族服饰多以华丽、繁复特点见长,而西北回族一顶白帽就能突出其至简的服饰特点。因此,我认为每个民族服饰都应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与众不同的亮点。然而,我又重新开始审视背带芯上的“石榴”,并将“石榴”原汁原味地移植出来作为仫佬族服饰新的独立图案,发现原来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的“石榴”。我在“石榴”上下再配以“五彩云”装饰线,使图案更加完美。并将此图案命名为“石榴多福”,有了“石榴”图案设计的突破,“双鱼轮回”“天地人和”服饰图案以及“仫佬凤凰”服饰标志就迎刃而解了。

  接下来服饰的色彩同样面临着一个新的设计课题。传统蓝靛色素雅安静有余而热烈活泼不足,在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服饰色彩也应与时俱进,融入新的语言元素来丰富其内涵。因此,我在原来单纯的蓝靛色基础上大胆创新,选取了仫佬族“绣花鞋”以及“凉帽”等图案上的紫红、褐色等色彩做辅助色,这样,既保留了传统的基调,又使仫佬族服饰具有新时代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做几套“漂亮”的服装容易,设计具有独特元素的民族服饰很难,而构建一套完整的民族服饰体系并赋予深厚的文化内涵就难上加难了。从2018年第一次见到“中国仫佬族服饰设计征集”起,我就全力以赴投入到服饰设计的工作中,先后画了草图近百张手稿,历时两年,电脑设计反复修改不计其数,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所设计的仫佬族服饰方案终于在2020年10月“仫佬族服饰设计方案有奖征集活动评选会”上获得广泛认可。虽然获奖,但我还是忐忑不安,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因为服饰的设计与制作是融为一体的,需要很长时间磨合,何况我在服饰制作方面是个“门外汉”,生怕不能完美地体现自己的设计理念。不懂就学!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用心用情去做就一定能成功。于是,我多次询问了相关专家,请教制作技术流程,其中有我的大学同学、北京服装学院服饰学资深专家教授,也有桂林工业大学服装专业的教师等。并赴恭城瑶族自治县对瑶族服饰产业以及多家服装公司进行实地考察取经。同时,回到家乡向对仫佬族民俗文化有深厚研究的人士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使我更加坚定“水有源、树有根”,万变不离其宗的设计理念,优化提升方案成竹在胸。

  在清代仫佬族就有了本民族独特的女装样式,只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民族传统服饰在不断流失,在现代的生活中几乎荡然无存。重新整合设计、优化提升仫佬族服饰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去挖掘,不能为了“漂亮”去主观臆造,脱离民族传统。

  从2020年10月下旬起,我全身心地投入到仫佬族服饰优化提升的设计工作中,并自筹资金制作十余套服饰样品。经过不断优化提升,《仫佬族服饰优化提升设计方案》于2020年12月18日经“仫佬族服饰设计方案”有奖征集活动组委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于12月23日经自治县九届人民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于12月24日经自治县党委九届会第129次会议讨论通过;于2021年1月15日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表决通过。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明与智慧的象征,是民族传统文化的载体。我所设计的仫佬族服饰,其特点我用四句话来概括:

  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广西—中国东盟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广西工笔画学会顾问。

  曾任广西美术家协会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广西民族书画院副院长、广西工笔画研究会副会长、《广西日报》美术编辑。

  1987年国画《第一次来信》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建军60周年全国美展”,并获“广西美展”银奖。1987年国画《旭日》获“广西美展”铜奖。1989年国画《仫佬歌》获“全国首届风俗画大奖赛”优秀奖。1989年国画《歌催月圆》、壁画《浩气磅礴》同时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七届全国美展”,并获“广西美展”银奖。1989年国画《漓江月》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 。1989年国画《秋韵》获“广西民族书画大展”银奖。1998年国画《秋》入选中国美协主办的“首届牡丹杯·美术大展”。1990年国画《启蒙记忆》获“广西新闻出版界书画展”优秀奖。

  1991年在广西博物馆举办“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工笔画展”。1992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仫佬族第一代画家潘常欢画展”。1997年在深圳艺术家画廊举办“潘常欢工笔画邀请展”。2007年在马来西亚世贸中心参加“中国画名家作品联展”。2013年在韩国首尔参加“中韩艺术家作品联展”。2014年8月在北京荣宝斋美术馆举办“盛世荷风·潘常欢画展”。2019年8月在俄罗斯国家普希金博物馆参加“东西方美术院艺术家作品联展”。

  被收录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中国当代文艺家辞典》。出版有《潘常欢画集》《荷为贵/常欢画荷》《中国画名家丛书/花鸟名家潘常欢》《莲荷国·潘常欢作品》《荷塘月色·潘常欢中国画作品》《荷而不同·潘常欢中国画作品》。国画《第一次来信》被国家民族文化宫收藏,《歌催月圆》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人民画报》《民族画报》等国内外30余家传媒作过专题报道或发表作品。(图文资料来源:潘常欢)

HTML地图 XML地图 txt地图